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確提出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不竭精神動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性
就一般意義而言,意識形態(tài)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馬克思恩格斯深入闡明了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地位和重要性,強調意識形態(tài)具有作為統治階級辯護體系的“合法化”功能,以及“教化”功能,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列寧則揭示了無產階級思想體系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的作用,強調意識形態(tài)具有“批判引領、社會整合”功能,任何一種政權都離不開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性支撐,人民群眾對科學意識形態(tài)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普遍認同,對于鞏固執(zhí)政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工作。他指出:“新聞輿論是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宣傳一旦出了問題,輿論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手中,不按照黨和人民的意志、利益進行輿論導向,就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損失。”他強調,“如何在對外開放的多樣化社會里,堅持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統領意識形態(tài)”和“如何消除負面文化或者說劣質文化的影響,有效抵御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的各種滲透、顛覆和破壞活動”,是兩個“比較有挑戰(zhàn)”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原創(chuàng)性的觀點。他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識形態(tài)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他原創(chuàng)性地提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的論斷,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認識。
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打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蘇聯解體、蘇共垮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證。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上,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必須取得全勝。必須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
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zhàn)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意識形態(tài)領域許多方向性、戰(zhàn)略性問題作出部署,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形勢發(fā)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向上向好態(tài)勢不斷發(fā)展。同時也要看到,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也面臨新形勢,仍然存在不少挑戰(zhàn),斗爭和較量有時十分尖銳。
一是我國社會深刻變革給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了新挑戰(zhàn)。在我國社會深刻變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條件下,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由利益格局調整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增多,給協調利益關系、擴大利益交匯點、凝聚社會共識增加了難度。發(fā)展中的不協調,社會節(jié)奏加快、競爭加劇,引發(fā)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帶來有效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的艱巨任務。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導致人們思想觀念活躍,對發(fā)展前景充滿信心與少部分人信仰缺失并存,追求真善美與少部分人道德失范并存,有效引領社會思潮、形成良好社會風尚面臨新的挑戰(zhàn)。
二是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給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了新考驗。當前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深刻復雜,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的斗爭和較量是長期的、復雜的。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的崛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我們在國際上還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我國面臨通過意識形態(tài)建設,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艱巨任務。
三是新技術新媒體的發(fā)展給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新挑戰(zhàn)。當今時代,互聯網日益成為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新技術新媒體的裂變式發(fā)展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產生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既有積極功能、正面作用,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問題。網絡傳播的平等性打破了傳統的輿論壟斷和單向傳播局面,網絡成為兼具信息發(fā)布、輿論傳播等功能的聚合器。網絡傳播的跨地域性,使網民能夠隨時隨地聯系互動、討論問題,制造輿論熱點,影響公共事務、公共事件。網絡傳播的虛擬性、匿名性,使人們發(fā)表意見時更加自由和隨意。數字化傳播雙向、即時、互動等特性加快了輿論變動速度,“雪球”效應更加明顯,輿論的“星星之火”會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有效管控其負面影響,難度明顯加大。新技術新媒體的這些特點,既給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從來都同國內國際形勢密切相關,同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緊密相連。這就要求我們圍繞新的歷史方位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把凝聚民心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更好強民心、聚民心、暖人心,激發(fā)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在四個方面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仍然尖銳復雜,需要全黨以敢于斗爭的精神、善于斗爭的本領主動應戰(zhàn),牢牢掌握主動權。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更好地擔當起“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使命任務。
第一,堅持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引領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思想旗幟和行動指南。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實增進全省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第二,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要堅持以立為本、立破并舉,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全面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tài)、黨管媒體,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要健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闡釋傳播體系,構建浙江紅色精神譜系,深化文化研究工程,高水平建設文化強省、網絡強省,打造重大傳播平臺,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提升文化安全保障能力。黨員干部要發(fā)揚斗爭精神,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劍,不做“騎墻派”和“看風派”,不當所謂“開明紳士”,不搞“愛惜羽毛”那一套。
第三,要明確區(qū)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不同性質并采取不同策略。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大致存在三個地帶:第一個是主要由主流媒體和網上正面力量構成的紅色地帶,這是我們的主陣地,一定要守住,決不能丟了;第二個是主要由網上和社會上一些負面言論以及各種敵對勢力制造的輿論構成的黑色地帶,這不是主流,但其影響不可低估;第三個則是處于紅色地帶和黑色地帶之間的灰色地帶。對紅色地帶,要鞏固和拓展,大力擴大其社會影響,不斷強化其凝聚力和引領力。對黑色地帶,要勇于進入,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動其改變顏色。對處于紅色地帶和黑色地帶之間的灰色地帶,則要大規(guī)模開展工作,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謊言,讓科學戰(zhàn)勝謬誤,加快使其轉化為紅色地帶,防止其向黑色地帶蛻變。
第四,要增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是借助于教育、引導、說服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吸引、感召、同化人民群眾,最終獲得人民群眾心甘情愿、發(fā)自內心的認可和贊同,從而自覺自愿而非強制性地獲得帶領人民群眾,領導、引導或規(guī)范社會的一種權力。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所謂領導權,不是要一天到晚當作口號去高喊,也不是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我們,而是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說服和教育黨外人士,使他們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正面宣傳,光是做做樣子、滿足于完成任務很容易,但要真正產生影響、受到歡迎,難度是很大的,不下一番功夫肯定不行。這就要求我們打破傳統思維定勢,避免現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空洞、簡單的獨白式說教等做法,破解“表達方式單一、傳播對象過窄、回應能力不足”“受眾不愛看、不愛聽”以及“時效性、針對性、可讀性不強”等問題,創(chuàng)新理念和方式,使意識形態(tài)工作更加鮮活生動,更富吸引力、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fā)揮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浙江日報)